George Szell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是由乔治·塞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的现场录音,演奏的是马勒的《第六交响曲》,别名"悲剧"。它是在1967年10月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塞弗伦斯音乐厅录制的。 马勒于1903年到1904年之间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后来又多次对配器进行了修改。这部交响曲以a小调开始和结束,由四个乐章组成,描绘了马勒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这张专辑经过了重新灌录,以提升音质。乔治·塞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马勒解释者,他成功地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塑造成了世界一流的乐团。他对马勒的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的演奏充满力度却又不失细腻,既有结构感又富有情感。这张专辑被认为是马勒第六交响曲的经典录音之一,是音乐爱好者的珍藏。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充满个性和戏剧性的作品,它反映了马勒在创作时期的喜悦和痛苦。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马勒最黑暗、最悲观、最激烈、最复杂的交响曲之一,也是他最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交响曲之一。这部交响曲包含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元素,如三次锤击,这代表了命运对马勒生活中的三次重大打击:他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总监职务;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他的妻子阿尔玛与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有了婚外情。这部交响曲的结构和配器非常复杂和独特,它使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包括牛铃、钢琴、木琴、铁链、铁锤等。它的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而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是以舞曲形式写成的。它的演奏顺序也有不同的版本,有些指挥家把第二乐章放在第三乐章之前,有些指挥家则相反。在这张专辑中,塞尔选择了后者的顺序。这张专辑是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展现了马勒和塞尔的音乐天才和艺术魅力。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仔细聆听和品味。 指挥家简介: 乔治·塞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1970年7月30日),原名吉奥尔吉·塞尔(György Széll),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美国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他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以他在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长期任期(1946年-1970年)为人所知,在那里他将该乐团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交响乐团之一。他在克利夫兰和其他地方录制了许多标准古典曲目,这些录音至今仍然影响着古典音乐界。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要求和精确的控制,他对自己和演奏者都很苛刻,但也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他擅长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也对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作曲家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还指导了许多杰出的独奏家和合唱团,如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约瑟夫·西格蒂(Joseph Szigeti)、罗伯特·肖合唱团(Robert Shaw Chorale)等。 乐团简介: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是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也被称为“五大交响乐团”的一员。该乐团成立于1918年,由钢琴家和音乐推广者阿德拉·普伦蒂斯·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和商人约翰·L·塞弗伦斯(John L. Severance)等人发起。该乐团的大部分音乐会都在塞弗伦斯音乐厅(Severance Hall)举行,该音乐厅于1931年建成,是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该乐团还经常在俄亥俄州的布洛瑟姆音乐中心(Blossom Music Center)和迈阿密的阿德拉音乐中心(Adella Music Center)演出,并且定期在全球巡演。该乐团以其清晰、平衡和强烈的演奏风格而闻名,尤其擅长演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该乐团也有丰富的录音作品,其中许多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经典。该乐团目前的音乐总监是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乔治·塞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1961年于克利夫兰的塞弗伦斯音乐厅演绎的贝多芬第八和第九交响曲。具体来说,第八交响曲的录制日期是1961年4月15日,而第九交响曲的录制则完成于1961年4月21日和22日。经过重新灌录后重新发行,音质更为清晰,深情动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交响曲,也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此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最后一乐章以席勒的诗歌《欢乐颂》为歌词,歌颂了对人类和平与自由的向往。这首交响曲是历史上首部融入人声合唱的交响曲,因此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在本专辑中,第九交响曲由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和罗伯特·肖合唱团联袂演出,四位独唱者是阿德莱德·比斯普(女高音)、佛罗伦斯·卡斯尔(女中音)、理查德·刘易斯(男高音)和劳伦斯·温特格林(男低音)。专辑中的第八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一部轻松而充满幽默感的作品,展示了他的创新力和独特的幽默感。这部交响曲由两个快板、一个小步舞曲和一个快板组成,没有合唱或独唱部分。因其独特的风格,被视为贝多芬对他的恩师海顿的致敬,也因此被称为“小交响曲”。 指挥家简介: 乔治·塞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1970年7月30日),原名吉奥尔吉·塞尔(György Széll),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美国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他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以他在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长期任期(1946年-1970年)为人所知,在那里他将该乐团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交响乐团之一。他在克利夫兰和其他地方录制了许多标准古典曲目,这些录音至今仍然影响着古典音乐界。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要求和精确的控制,他对自己和演奏者都很苛刻,但也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他擅长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也对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作曲家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还指导了许多杰出的独奏家和合唱团,如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约瑟夫·西格蒂(Joseph Szigeti)、罗伯特·肖合唱团(Robert Shaw Chorale)等。 乐团简介: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是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也被称为“五大交响乐团”的一员。该乐团成立于1918年,由钢琴家和音乐推广者阿德拉·普伦蒂斯·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和商人约翰·L·塞弗伦斯(John L. Severance)等人发起。该乐团的大部分音乐会都在塞弗伦斯音乐厅(Severance Hall)举行,该音乐厅于1931年建成,是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该乐团还经常在俄亥俄州的布洛瑟姆音乐中心(Blossom Music Center)和迈阿密的阿德拉音乐中心(Adella Music Center)演出,并且定期在全球巡演。该乐团以其清晰、平衡和强烈的演奏风格而闻名,尤其擅长演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该乐团也有丰富的录音作品,其中许多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经典。该乐团目前的音乐总监是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
¥2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与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斯(Robert Casadesus)共同演绎莫扎特《第十八钢琴协奏曲》《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的重制版录音,这两首乐曲都录制于1957年。这场演出以其强烈的张力和狂暴的流动性而闻名,同时保持着完美的协奏曲形式,与大多数莫扎特的演出明显不同,但在同一作品的演出史上,这场音乐会演出显得独树一帜。 录制时间:1957年10月10-11日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与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斯(Robert Casadesus)和嘉比·卡萨德斯(Gaby Casadesus)双钢琴组合共同演绎莫扎特《第十钢琴协奏曲》以及与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斯(Robert Casadesus)合作演绎的《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的重制版录音,这两首乐曲都录制于1955年。 录制时间: 1955年12月19,21日(1-3) 1955年12月20日(4-6)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的重制版录音,首次于1956年发行。舒伯特《第八交响曲》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录制时间:1955年11月26日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与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斯(Robert Casadesus)共同演绎莫扎特《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十六钢琴协奏曲》的重制版录音。 录制时间: 1954年1月12-13日—(1-3) 1954年1月15-16日(4-6)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绎沃尔顿《交响乐帕蒂塔》和马勒《第十交响曲》的重制版录音,其中《交响乐帕蒂塔》录制于1959年,《第十交响曲》录制于1958年。沃尔顿的帕蒂塔是一首令人眼花缭乱的管弦乐表演曲,所有乐器都有精湛的演奏部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几乎为这首曲子提供了最好的器乐版本。而在《第十交响曲》中赛尔和乐团提供了伟大的合奏和精湛的器乐独奏。 录制时间: 1959年1月21日(1-3) 1958年11月1日(4-5)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绎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重制版录音。《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于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 录制时间:1956年11月2日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英雄”》录音室版本是在1957年发行的。克利夫兰交响团在这首乐曲中完美地理解了赛尔的意图,演奏中没有任何窒息或闷热的感觉,而是实现了动态、戏剧性和人性化的表达。 赛尔将欧洲音乐与美国管弦乐队的理想完美结合。 录制时间:1957年2月22-23日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张专辑收录了乔治·赛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重制版录音. 录制时间:1966年10月7日 “你能对乔治·赛尔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说些什么呢?没有任何一位指挥家和乐团能在演出中表现出如此严谨和透明的声音--不是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不是索尔蒂和芝加哥交响乐团--没有人!”。在勃拉姆斯中,管弦乐写作的自然层次始终是一种危险,而他们从未出过差错,简直令人惊叹。” ——大卫·赫维茨 (David Hurwitz) 指挥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岁那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 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曲目列表: 1.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WWV 63: Overture) 2. 《浮士德序曲 》(Eine Faust-Ouvertüre, WWV 59) 3.《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 (Lohengrin, WWV 75: Prelude to Act I) 4. 《黎恩济》序曲 (Rienzi, WWV 49: Overture)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艺术家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生的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17岁时乔治·赛尔加盟柏林爱乐乐团,身兼3职,指挥、作曲和钢琴演奏,曾指挥演出自作的《主题变奏曲》,初露锋芒,受到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欣赏。在理查·施特劳斯推荐下,20岁的塞尔接替著名指挥家克伦佩勒出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剧院的首席指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赛尔主要活跃于欧洲乐坛,先后任职于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局乐团、柏林音乐学院、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捷克爱乐乐团、苏格兰乐团等。由于二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美国。起初他在洛杉矶爱乐乐团,又在曼内斯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得到托斯卡尼尼的赏识,首次指挥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在乔治·赛尔一生最重要时期是他被聘为克利夫兰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直到逝世为止(1946-1970年)。乔治·赛尔在职24年,带领乐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其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任专职指挥,指挥过利贝曼(R.Liebermann)的半正歌剧(Opera Semi-Seria)《佩内洛普》(Penelope)(1954年)和埃克(W.Efk)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lrich Legend)(1955年 )的首演。1970年7月29日,塞尔逝世,终年73岁。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1首单曲
专辑简介: 该专辑包含了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Zoltán Kodály)的《Háry János Suite》和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Lieutenant Kijé Suite》两部音乐寓言作品。 作曲家简介: # 高大宜(Zoltán Kodály,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日),生于匈牙利的凯奇凯梅特,死于布达佩斯,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收集家、语言学家、音乐教育家与哲学家。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匈牙利的音乐教育。高大宜大学时修习哲学及语言,并入音乐院专攻作曲,其后以其研究匈牙利民歌之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艺术家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生的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17岁时乔治·赛尔加盟柏林爱乐乐团,身兼3职,指挥、作曲和钢琴演奏,曾指挥演出自作的《主题变奏曲》,初露锋芒,受到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欣赏。在理查·施特劳斯推荐下,20岁的塞尔接替著名指挥家克伦佩勒出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剧院的首席指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赛尔主要活跃于欧洲乐坛,先后任职于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局乐团、柏林音乐学院、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捷克爱乐乐团、苏格兰乐团等。由于二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美国。起初他在洛杉矶爱乐乐团,又在曼内斯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得到托斯卡尼尼的赏识,首次指挥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在乔治·赛尔一生最重要时期是他被聘为克利夫兰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直到逝世为止(1946-1970年)。乔治·赛尔在职24年,带领乐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其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任专职指挥,指挥过利贝曼(R.Liebermann)的半正歌剧(Opera Semi-Seria)《佩内洛普》(Penelope)(1954年)和埃克(W.Efk)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lrich Legend)(1955年 )的首演。1970年7月29日,塞尔逝世,终年73岁。
¥168.00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10首单曲
作品简介: # 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所蕴涵的感情非常丰富,管弦乐配器精深,对于乐队本身和把握色彩感觉的指挥都是很严峻的考验。巴托克1881年出生在匈牙利,二战期间他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迎合潮流,虽非犹太人仍被纳粹驱逐而移居美国。到1943年初他已经贫病交加,幸好此时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库塞维茨基伸出援助之手,委托他写一部能够充分展现乐队水准与技巧的作品,这又重新燃起他的创作热情。当年8月巴托克开始创作,到10月份“管弦乐协奏曲”总谱即告完成。1944年12月1日,由库塞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大获成功。库塞维斯基后来曾评价说:“这是近二十五年来最出色的管弦乐曲!”这部作品之所以称为协奏曲,如巴托克所言,是要“以协奏或独奏的方式对待乐队中的每件乐器或乐器组”。如果要用乐章来称呼它的五个组成部分恐怕不妥,因为这五个部分都是用改进过的奏鸣曲式写成,无法用传统的大小调体系来规范。节奏变化之多端,更是无章法可循的。第三部分是整部作品的感情核心,是一首悲歌,哀伤的旋律引向末路的悲恸。最后部分以快速的无穷动为之精神一振,舞蹈性节奏使气氛越来越活跃,直到光芒四射的结局。革新与传统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这部天才作品之中。 # 雅纳切克《小交响曲》有五个短小的乐章,演奏历时约24分钟。这是个独具匠心的管弦乐精品,音响辉煌不凡。首乐章中小号、大管和鼓交织在一段豪放而宽广的森林狩猎景象的曲调里,造成鼓角相闻之势,令我们感觉上的视野十分开阔。铜管乐器在这里的辉煌表现堪称空前绝后。此后的慢乐章稍长,抒情中又夹带着诙谐的成分。第三乐章的一段长笛极为激烈、短促的吹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接着是一个乡村舞蹈的场面,那优美而活泼的情调又被带入了末乐章的开头。在逛够了这么一大圈之后,乐曲的结尾又再度出现首乐章那金鼓齐鸣的壮丽景象。 艺术家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生的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17岁时乔治·赛尔加盟柏林爱乐乐团,身兼3职,指挥、作曲和钢琴演奏,曾指挥演出自作的《主题变奏曲》,初露锋芒,受到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欣赏。在理查·施特劳斯推荐下,20岁的塞尔接替著名指挥家克伦佩勒出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剧院的首席指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赛尔主要活跃于欧洲乐坛,先后任职于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局乐团、柏林音乐学院、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捷克爱乐乐团、苏格兰乐团等。由于二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美国。起初他在洛杉矶爱乐乐团,又在曼内斯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得到托斯卡尼尼的赏识,首次指挥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在乔治·赛尔一生最重要时期是他被聘为克利夫兰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直到逝世为止(1946-1970年)。乔治·赛尔在职24年,带领乐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其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任专职指挥,指挥过利贝曼(R.Liebermann)的半正歌剧(Opera Semi-Seria)《佩内洛普》(Penelope)(1954年)和埃克(W.Efk)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lrich Legend)(1955年 )的首演。1970年7月29日,塞尔逝世,终年73岁。
¥12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作品简介: 理查·斯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RICHARD STRAUSS: Symphonia Domestica)作于1903年,1904年3月21日由理查指挥首演。 家庭交响曲 (Sinfonia Domestica), Op. 53,总谱上记有“献给我所爱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被认为是其私生活的写照,因第三部分被认为描写了性爱而曾引起争议。创作此曲时,其儿子6岁。 全曲由4部分构成: 1.主题呈示部,以F大调为主,曲首出现主人的主题,大提琴表现“和蔼地”,双簧管表现“梦想性”,单簧管表现“不愉快”,小提琴表现“很热情”,最后恢复“和蔼地”。接着以B大调表现妻子主题,小提琴和木管表现“非常活拨地”,木管快速断奏表现“娇媚”,女性化的“脉脉含情”后,表现“情感泛滥”。主人的主题与妻子主题发生纠缠后,柔音管奏孩子的主题,反复后,转为父母的满足。这时伯母的评述,以小号奏主人主题变化,表示“长得与父亲一样”;伯父的评述则是长号,表示“长得与母亲一样”。 2.谐谑曲,D大调,由孩子主题转为谐谑主题,表现孩子欢乐的游戏,父母在一旁观看,给予微笑,偶尔发出赞叹或责备。柔音管奏孩子主题,表示他玩累了想要睡觉,母亲“慈爱而感动地”加以爱抚,父母满足地看着孩子入睡,单簧管奏摇篮曲,柔音管、低音管、中提琴以孩子主题变形对位,表现孩子的幸福世界。钟声响起,进入安宁之夜。 3.慢板,主人主题与妻子主题变形纠缠,从G大调进入E大调,表现性爱中两者缠绵,发展而成美丽的赞美歌。然后平静下来,经过“梦与担心”的经过部,钟声表示天亮。 4.终曲,孩子起床,父亲、母亲的声音,随着三连音上升,开始早晨父母为孩子而发生的“欢乐的争吵”。以二重赋格方式,父亲说出对孩子主张,小提琴表现母亲反对,孩子惊恐地站在一边。母亲主题变成声嘶力竭,父亲主题变成咆哮,孩子则惊恐地叫唤。不久,争论平息,父母一起唱出民歌风格的旋律,进入“快乐的收场”,气氛渐渐活跃,最后在欢笑声中以主人主题前面3个音结束。
¥168.00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9首单曲
专辑简介: 该专辑包含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被出卖的新娘》,德沃夏克《狂欢节序曲》《斯拉夫舞曲 Op. 46 & 47》。 艺术家简介: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年6月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生的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17岁时乔治·赛尔加盟柏林爱乐乐团,身兼3职,指挥、作曲和钢琴演奏,曾指挥演出自作的《主题变奏曲》,初露锋芒,受到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欣赏。在理查·施特劳斯推荐下,20岁的塞尔接替著名指挥家克伦佩勒出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剧院的首席指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赛尔主要活跃于欧洲乐坛,先后任职于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局乐团、柏林音乐学院、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捷克爱乐乐团、苏格兰乐团等。由于二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美国。起初他在洛杉矶爱乐乐团,又在曼内斯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得到托斯卡尼尼的赏识,首次指挥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在乔治·赛尔一生最重要时期是他被聘为克利夫兰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直到逝世为止(1946-1970年)。乔治·赛尔在职24年,带领乐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其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任专职指挥,指挥过利贝曼(R.Liebermann)的半正歌剧(Opera Semi-Seria)《佩内洛普》(Penelope)(1954年)和埃克(W.Efk)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lrich Legend)(1955年 )的首演。1970年7月29日,塞尔逝世,终年73岁。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