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ss Jansons

马里斯·杨松斯(1943年1月14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指挥家。其父亲阿维德·杨松斯(Arvīds 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的指挥家,母亲Iraida Jansons是犹太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 杨松斯童年时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在里加歌剧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1946年他的父亲获得国际指挥比赛第二名,而被前苏联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选中作为其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助理。1956年举家迁往列宁格勒,杨松斯自此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同时他的小提琴水平仍旧是学校最棒的。以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的杨松斯,1969年得到了去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留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在维也纳师从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和奥斯特拉切尔,同时在萨尔兹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点拨,并被卡拉扬选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助理。 1979年,杨松斯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至2000年,在杨松斯的带领下,奥斯陆爱乐乐团从北欧一个小乐团已经跃升为国际上一流乐团。1992年,杨松斯担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1997年到2004年,担任匹斯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1年被推举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荣誉会员,同时他也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会员。2003年,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2004年,杨松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至此,杨松斯成为了少有的同时担任欧洲两个顶级乐团首席指挥的指挥家。 杨松斯作风严谨,对待排练演出极度认真,自称“在向上帝借时间”的杨松斯,对音乐事业有着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的音乐听起来热情洋溢、对比鲜明、自然流畅。他最擅长的是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时,对于德奥系古典主义以及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树。 很多指挥家在诠释一部作品时,总会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些方式往往也会给后来的指挥家带来灵感,被后来的指挥家所效仿。与众多指挥家一样,杨松斯在指挥时也会赋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点。比如众所周知的“拧毛巾”处理,就是在乐句结尾处突然加速,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的处理。此外,在突出节奏速度的对比变化上,以及对音色的处理上,也是杨松斯近几年很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杨松斯受到穆拉文斯基和卡拉扬两位大师的点拨,以及自己多年在乐坛上韬光养晦的结果。很多人喜欢将杨松斯和当今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西蒙·拉特进行对比,说杨松斯是当代的富特文格勒,而拉特是当代的托斯卡尼尼。杨松斯对这个看法不敢苟同。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44首单曲
专辑简介: 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由BR-KLASSIK厂牌发行。 “马里斯·杨颂斯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带我们回顾了过去30年的历史的演奏方式,同时也考虑到了伟大的德国传统表演方式。贝多芬乐曲中的力量,完美而又精细的演奏,永不停歇的轻快节奏,都在这张套盒中得到了极致体现!” ——BBC音乐杂志,2014年2月 “这是对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一种非凡领悟,能够让人难得的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系列专辑成功的关键在于音乐的品质,戏剧性以及强大的表现力。” ——留声机,2013年12月 指挥简介: 马里斯·杨颂斯(1943年1月14日- 2019年11月30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指挥家。其父亲阿维德·杨颂斯(Arvīds 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的指挥家,母亲是犹太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杨颂斯童年时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在里加歌剧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1946年他的父亲获得国际指挥比赛第二名,而被前苏联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选中作为其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助理。1956年举家迁往列宁格勒,杨颂斯自此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同时他的小提琴水平仍旧是学校最棒的。以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的杨颂斯,1969年得到了去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留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在维也纳师从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和奥斯特拉切尔,同时在萨尔兹堡又有幸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点拨,并被卡拉扬选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助理。1979年,杨颂斯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至2000年,在杨颂斯的带领下,奥斯陆爱乐乐团从北欧一个小乐团已经跃升为国际上一流乐团。1992年,杨颂斯担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1997年到2004年,担任匹斯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1年被推举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荣誉会员,同时他也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会员。2003年,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2004年,杨颂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至此,杨颂斯成为了少有的同时担任欧洲两个顶级乐团首席指挥的指挥家。杨颂斯作风严谨,对待排练演出极度认真,自称“在向上帝借时间”的杨颂斯,对音乐事业有着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的音乐听起来热情洋溢、对比鲜明、自然流畅。他最擅长的是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时,对于德奥系古典主义以及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树。 很多指挥家在诠释一部作品时,总会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些方式往往也会给后来的指挥家带来灵感,被后来的指挥家所效仿。与众多指挥家一样,杨颂斯在指挥时也会赋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点。比如众所周知的“拧毛巾”处理,就是在乐句结尾处突然加速,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的处理。此外,在突出节奏速度的对比变化上,以及对音色的处理上,也是杨颂斯很显著的特点。
¥38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3首单曲
布鲁克纳一生写过九首交响曲。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布鲁克纳已年近古稀,从1891年写至1896年,花费了六年时间。但也只写好了第—、二、三乐章。写作中他的健康状况让他隐隐约约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可能会跟贝多芬一样。在“九”这个数字上,为自己的一生作总结,并把自己所钟爱的交响音乐奉献给挚爱的上帝。这种念头支撑着他拖着孱弱的身体,加快了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可命运最终还是无情地阻止了他,第九交响曲末乐章还没最后完成时他便接受上帝的神谕去了天堂。而这部第九响曲也成为了作曲家未完成的“天鹅之歌”。 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中晚期一位奇特的音乐人物,他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却自立于潮流之外,他对音乐发展没起过什么推动作用,也不曾转移风气,标领新异,但所有的音乐史里都会写进布鲁克纳这个名字,因为他的交响乐脱离主流文化,自成一体,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布鲁克纳发表过九部交响曲,加未发表的两部,一共是十一部,以数量论,他是十九世纪交响作曲家里最多产的。《第八交响曲》是布鲁克纳艺术成功的最高点,这部交响曲使他获得很高荣誉。 指挥家: 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 )于2003/4乐季起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首席指挥。他与乐团在德国及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及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在他的领导下,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成为卢塞恩复活节音乐节的留驻乐团至2008年。 一九四三年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出生的杨颂斯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院,曾同时担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4首单曲
作品简介: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 D大调 1. 悠闲的行板,D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入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小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一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邃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第二乐章 C大调 2.C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谑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三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入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入,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入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第三乐章 A小调 3.回旋曲,幽默地,A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入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入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第四乐章 降D大调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说,这首交响曲以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11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23首单曲
作品简介: 《阿尔卑斯交响曲》(Eine Alpensinfonie op. 64)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这首交响诗是献给当时的德累斯顿国家乐团。作品力求通过自身卓越的管弦乐情感色彩,使得听众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各个段落的含义。作曲家的原意是,听众犹如看到一幅幅音画,通过这些音画听众可以感受到阿尔卑斯山那种种瑰丽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确做到了,靠的是细腻的配器和丰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将作品称为交响曲是很恰当的。就是单凭乐曲那庞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为交响曲。有一些登山时的主题或是动机在下山时会再现。作品出现之时,就已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交响诗这种音乐形式的终结和巅峰之作。 《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 Op.24))作于1888年,完成于1889年。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杰出之作,与曲作者其它交响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不完全是故事性的,也不完全是图解式的,尽管它有详细的说明文字,但是完全可以当作一首无标题音乐来听。它明显受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启示而创作,表现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命定的时刻到来时,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奔赴永恒的太空,去实现在世间未尽的壮丽理想”。 作曲家简介: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 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净化》、《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 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 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理查德·施特劳斯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 他还是美国电影《飘》配乐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教父和老师。
¥11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9首单曲
作品简介: 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G大调,OP.88,作于1889年,1890年2月2日由德沃夏克自己指挥在布拉格首演。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 1、灿烂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以大提琴、单簧管、圆号演奏优美、恬静的G小调悲歌旋律开头,看似序奏,实际却相当于第一主题的第一句。它在本章中的一些关键处再度出现;但在其中它是作为一个架子,而不是作为乐章本身的组成部份。第一主题的第二句明朗而欢乐,与第一句形成第一乐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题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调呈现,此第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二句相关发展,然后木管又以B大调和谐地表现第二主题第二句,与圆号相互应答。发展部速度减慢,先以各件乐器处理第一主题第二句,再处理第一句、第二主题第一句、第二句。 这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长笛吹奏的轻盈音型构成;对心有田园风光的人们来说,它暗示着鸟儿的歌唱。这一乐章还充满着令人易于记忆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节奏。 2、慢板,C小调,不规则的3段体 乐章用开头短小乐句的几个富于想像力的变型构成,以弦乐的柔美旋律始,充满乡村宁静祥和的气氛,其间加入长笛与双簧管类似小鸟般的啼鸣。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处是从C小调转换到更明亮的C大调,活泼的风格,这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纤细下行音阶的背景上,这支旋律的新变型在长笛与双簧管在急促的弦乐音型上呈现,有人认为是在描写乡村祭典。气氛热烈后再转为宁静,小鸟的啼声再现,最后静静地结束。 3、优雅的稍快板,G小调,3段体 第一段略带几分忧郁,中段为G大调,圆舞曲风格。圆舞曲似的第三乐章使人忆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乐思,然而它同时却表现出农民的坚实而轻快的节奏。结尾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响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将中段主题变形处理。 4、从容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 欢庆的独奏小号呼唤声开始了末乐章,它好像是号召人们去参加某种庆祝会。随后大提琴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句富有异国情调的轻快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层次丰富的分段变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现主题,速度加快地进入尾声高潮。末乐章的主题再一次地表明了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无限变化和美妙 作曲家简介: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语: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新世界交响曲》(又名《第九交响曲》或《e 小调第九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第4交响曲》、《第7交响曲》、《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又称《诙谐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阿米达》,以及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等等。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他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11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8首单曲
作品简介: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 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并亲自指挥初演,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D大调第二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稍快板,D大调,6/4拍子,奏鸣曲式。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第一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无华,洗炼深沉。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 第二乐章,行板,d小调,4/4拍子。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凉而悱恻缠绵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本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压抑。 第三乐章,最急板,6/8拍子。 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然后木管作答。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白茫茫景色,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 由弦乐奏出第一主题,长号与定音鼓则加上了颇富特色的节奏。然后,第一主题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这一主题是宽广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有人评价它是“胜利的赞歌”。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理想。 作曲家简介: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年(乙丑年)12月8日-1957(丁酉年)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11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7首单曲
*该专辑获得第61届格莱美"最佳古典合唱专辑"提名 指挥家马里斯·杨颂斯来自知名的指挥世家,其父亲阿维兹在苏联时代就是知名的指挥大师,和穆拉汶斯基还有库特桑德林等人共同指挥过苏联最顶级的乐团——列宁格勒爱乐团。不过杨颂斯的指挥技艺却不只来自父亲,还受到卡拉扬和维也纳指挥大师史瓦洛夫斯基的影响,这是因为他在26岁以后又到维也纳追随卡拉扬进修。本来卡拉扬非常欣赏他,要邀他担任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却因为苏联官方阻挠,封锁了消息,断了他成名西方的机会。杨颂斯留在苏联担任列宁格勒爱乐的助理指挥六年后,转到挪威奥斯陆担任音乐总监,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做就是21年,将这个乐团训练成举世闻名的顶尖乐团,尤其他们合作灌录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更是经典。目前,他担任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的首席指挥,该乐团是欧洲声望最高的乐团之一。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52首单曲
专辑收录作品: CD1 海顿:降B大调弥撒,Hob.XXII:14 海顿:G大调交响曲,Hob.I.88 CD2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Op.60 CD3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Op.98 R.施特劳斯:Eine Alpensinfonie, Op.64 艾兴多尔夫:Four Last Songs,op.AV 150 CD4 马勒:第九交响曲 CD5 埃德加·瓦雷兹:Amériques für großes Orchester 斯特拉文斯基:Symphony of Psalams 肖斯塔克维奇:第六交响曲 “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好的!” 2015年4月2日,“世界报”(Die Welt)采访了一位伟大的指挥家,这是西蒙·拉特尔爵士在被问及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时的非凡回应。世界各地的众多音乐迷都完全赞同拉特尔的说法,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祝贺马里斯·杨颂斯在他75岁生日(2018年1月14日)?大师的生日也是BR-KLASSIK这首5CD的灵感来源。 马里斯·杨颂斯在决定由Bayerische Rundfunk决定为其两个乐团和Chor建立一个特别的厂牌。作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他已经认识到一个管弦乐队有自己的厂牌的优点:艺术自由,决定哪些音乐家合作,哪些音乐可以发行,主权的布局和设计,可靠的发行时间等等。 所以就是在2009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发行了它的前9张新唱片,是由新的厂牌BR-KLASSIK录制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以及慕尼黑广播管弦乐团。
¥198.00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27首单曲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从诞生起,在库贝利克、伯恩斯坦等指挥的带领下一直很重视歌剧演出,现任指挥马里斯·杨颂斯延续了这一传统。BR-Klassik此次发行乐团于2014年在慕尼黑嘉斯台爱乐大厅的半舞台版本(semi-staged),由杨颂斯指挥数位谙熟此剧的俄罗斯歌唱家用原文演唱,Misha Didyk饰演盖尔曼,Tatiana Serjan饰演丽莎,Alexey Markov饰演叶列茨基王子。 本专辑入围2016年“留声机”歌剧大奖,获得《留声机》杂志和《BBC音乐杂志》的编辑推荐。 《黑桃皇后》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部三幕悲歌剧,是他的晚期代表作。改编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同名小说,由其弟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创作脚本,1891年2月19日首次公演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
¥24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5首单曲
所有的马勒研究者一致同意:马勒在第五交响曲中踏上了全新的旅程。1904年10月在科隆的首演上,作品不被理解,之后也恶评累累,马勒非常沮丧。1905年他在一次失败的演出后抱怨道:“第五交响曲是被诅咒的,没人理解它。”1915年5月马勒去世之后,人们才慢慢开始欣赏它。而现如今第五交响曲是马勒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这要部分归功于电影导演维斯康蒂1971年的作品《魂断威尼斯》,把第五交响曲中举世闻名的第四乐章“柔板”运用得出神入化。这一乐章从此开始获得认可,如今是马勒毕生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一曲。 第五交响曲并未遵守四乐章的惯例结构,它有五个乐章,并以三个部分的形式加以呈现。总体而言,马勒使用了他在第二、第三交响曲中尝试过的方法。全曲核心是第三乐章——一支幽默的长诙谐曲,接着便是第四乐章“柔板”,从中可以领略马勒慢板乐章的许多标志性特点。 第五交响曲以它粗砺的音响标明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并在第六交响曲中得以进一步发展。他在第六交响曲中极尽所能地运用已有的所有调性写作技法,这显然预示了他的第九交响曲,他将全然抛弃调性技法,并探索音乐的超验性。 这场2016年3月的慕尼黑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制作发行CD,是对20世纪早期经典交响曲库中这首杰作的优秀演绎。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30首单曲
本张专辑中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 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于1911年6月13日在巴黎首演,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继《火鸟》之后又—部成功之作,这个舞剧的音乐和脚本都是斯特拉文斯基写的。在总谱上,作曲家标示出了舞剧的场景与内容,—部总谱,既是音乐的蓝图,又是舞剧的脚本。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部舞剧中将音乐与剧情紧密地构筑在一起,四个场次犹如启承转合的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舞剧中浸润着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如第一场中的著名的“俄罗斯舞曲”,其旋律由庞大的乐队演奏,犹如发自一个巨大的手风琴风箱,旋律中充满了民歌风韵。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图画展览会》是一部钢琴套曲,穆索尔斯基1874年6月间创作,是他全盛时期,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完全成熟的作品。乐谱在他死后五年的1886年才出版。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产生,来自穆索尔斯基观赏亡友加特曼(Viktor Hartmann, 1834—1873)的图画展览会后有感写成。加特曼是俄国杰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1870年代初与穆索尔斯基相识,1873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加特曼突然逝世,艺评家斯塔索夫为他主办了一个遗作展览会,穆索尔斯基观赏后,从展品中选出最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带有民间色彩的画作,写了这套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倾注了他对亡友的哀思和深情,写作时乐思源源而来,几乎一挥而就,自成一家特色,全曲结构及手法足成典范,随即引起很多同行作曲家的注意和研究,将之改编为各种各样的版本来演出。全曲以十首小曲构成,各曲各以一幅图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同时,音乐形式上也突破惯常公式,进行大胆革新、创造,扩充了音乐的表现力。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10首单曲
《圣母悼歌》(Stabat Mater)是一首创作于13世纪的诗歌,18世纪时配上素歌曲调后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的一首歌咏。这首诗歌后来也吸引了包括巴赫、维尔瓦地、佩尔戈莱西等一众作曲家为其配乐,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也是他们中的一位,1883年在英国首演这部作品让德沃夏克牢牢的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本张专辑由BR Klassik出品,收录了德沃夏克笔下的《圣母悼歌》,由来自拉托维亚的指挥大师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带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精彩演绎。巴伐利亚广交被公认为世界顶级乐团,在德国国内仅次于柏林爱乐的乐团,1949年由指挥家约胡姆创立。库贝利克 、科林•戴维斯、马泽尔、杨颂斯等世界级指挥大师都曾先后担任该乐团的首席指挥,一手缔造了这支技术上无懈可击,演奏风格上丰富多元的王牌团队。
¥128.00
 全选